上海市杨浦区大学路248号,一家主打“长寿黑科技”的体验店。玻璃门还在晃动,一位纹身壮汉已牵着十岁儿子踏进门,第一句话便是:“I flew 8,800 kilometres just for this.”
店员后来证实,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,仅在抵沪前一周才与他们线上接洽。一小时体验中,父子俩依次试用了1.9 ATA智能氧舱和–150 ℃电能冷冻舱。刚从氧舱中走出,他便挥手道:“Okay, that’s it.” 随后刷卡下单,一气呵成。之后,便随即奔向杨浦区工厂,躺在了交付区沙发上直称:“现在立刻交现货,不交货就睡工厂。”
“第一次见这样的用户。”工作人员苦笑:“排产已到两个月后,但远道而来的执念很难拒绝。”
这“强悍霸道”的一幕,无疑折射出中国“青春科技”在国外高净值人群中的吸引力,但也同样留下了一个疑问:为什么老外愿意跨越千里,如此强硬的态度只为“抢”一台中国舱?
“到底为什么要千里迢迢来中国买这样一台设备?”
在与工作人员的交谈中,新西兰买家透露在他抵达上海前的三个月,看到瑞健未来Rlab的体验券在海外社媒上刷屏;在他抵达前的一周,官网显示预约已排到23天后;而真正把他从南半球“拽”上飞机的,是一串看似冰冷的数字——1.9ATA和70%减重的航天级碳纤维。
对他而言,这不是第一次为“高压氧”花钱。两年前,他买过一台欧洲品牌的1.3ATA金属氧舱,长达半年的“感受”只有电费账单和仓储尴尬——自家高层公寓的地板被舱体压得轻微变形。直到他搜索资料查到美国海底与高压医学会发布的“1.5ATA以下高压氧无效”的论文,才意识到“低压舱大多只是概念”。而当他在TikTok上刷到瑞健未来Rlab的视频,看到“全球首个1.9 ATA民用量产”,又看到评论区的“碳纤维”“高层友好”,那一刻,他决定:干脆直接飞过去确认真伪。
在高压氧舱领域,1.9ATA一直是民用氧舱可达压力值的极限,只有在至少1.9的高压力值下,人体端粒长度、脑血流、NAD⁺水平等多项指标才能在医学研究中出现“年轻化”倾向,产生抗衰抗老的真实作用;70 %减重的碳纤维舱体则切实解决了高层住宅承重与安置难题,让这样的设备得以真正意义上的走进城市家庭。
落地上海当天,新西兰买家便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体验店里实测氧舱压力:仪表稳稳停在1.9 ATA;碳纤维内壁敲击声清脆毫无金属闷响;走出舱时,他的智能手环记录心率曲线平缓回落,睡眠APP显示深度休息预测时长延长37 %,于是有了那句“Okay, that’s it.”
“那为什么又非得在工厂看着交货?”
这个问题看似无理,却暗合现实:过去一年,瑞健未来Rlab高压氧舱在海外市场的订单同比增长375%;中东、北美、欧盟、澳新高净值人群相继到访上海,只为抢这两项“硬指标”。排产被拉满,交付窗口被迫延伸,因此“现场守货”俨然成了最直接的催促方式。新西兰大哥不想再等21天的海运,更不想在仓库里多蹲14天清关,他要把等待时间压缩到极限——亲眼看着装箱上卡车,再亲自跟到浦东货运站。
不过,瑞健未来Rlab并未因此打破既有生产节奏。工作人员明确表示:“我们的订单一律按照排产顺序,不能插队。”但考虑到用户远道而来,公司安排他在工厂全程参观测试环节,甚至让他亲自见证压力校准、密封检测、噪音监测等流程。凌晨一点,质检团队在群里上传了通过照片,新西兰买家这才放下心,倒在工厂沙发上睡着。
这位用户的执念,并非个案。今年迪拜Arab Health展会上,瑞健未来Rlab的冷冻舱在开幕当日售空 11 台;迈阿密世界健康展上,同款设备一天8台;欧洲莱比锡健博会上,首批1.9 ATA碳纤维氧舱30分钟签约完毕——紧接着便是相同的问题:“什么时候能提货?”
一位德国家庭医生甚至提出愿意预付20%加急费,只求缩短等待期。瑞健未来Rlab的外贸经理只能苦笑:“高压氧舱不是手机,既要压力稳定,也要密封与安全双重验证,再快也得经过73项出厂检测。”
超长的排队名单与交付周期背后,也是瑞健未来Rlab工作人员每日每夜从未停歇地安装、测试、检验、出厂,安排工人、加紧扩大生产线的同时,有时也必须承认:“好的东西就是需要等待的”。
从1.9 ATA碳纤维氧舱到–150 ℃电能冷冻舱,越来越多的长寿设备正迅速聚拢全球目光,也会有越来越多“不交货就睡工厂”的案例发生。这股需求浪潮既是高净值人群对时效健康方案的率先拥抱,也映射出大众对“以科技延展生命质量”共识的抬升。
可以预见,下一阶段的健康消费版图,将不再局限于补品与健身,而是迈向数字化、多维度、场景化的生命科技布局,而这正是“人人百岁”时代真正提速的引擎。
联富配资-联富配资官网-配资哪家好-券商按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