独自从江南旅游回来的刘大姐跟我聊起她的退休生活,听完让人感慨万千。
她1968年出生,今年 57 岁,退休刚满两年。她说退休前,朋友们总兴致勃勃地规划着以后要结伴去旅游。
张姐说要牵头组个摄影采风队,王姐盘算着约上大伙儿走一趟川藏线,她则是惦记着一起去江南古镇喝喝茶听听评弹。
可真正退休两年后才发现,想象中的结伴同游并不容易实现。
张姐要去上海帮女儿带外孙,王姐的老伴身体不好得在家照顾,其他朋友也各有各的牵绊,当初热闹的退休旅行群,现在只剩偶尔转发的养生文章。
刘大姐叹道:
“说来也怪,上班时总觉得时间不够用,现在时间自由了,反而更难凑齐人,子女成家、孙辈出生、健康问题......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要忙。”
后来,她下定决心,独自一人踏上了旅途,当她坐在茶馆里看着窗外人来人往时,心里反倒释怀了。
出发的意义从不是身边有谁陪伴,而是自己终于有勇气踏上那条向往已久的路。
诚然,聚散离合本就是人世常态,有些路,注定只能一个人走。退休后的孤独,不过是让我们看清生命的本真,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。
鲁迅在《故乡》中关于闰土的描写,道尽了人际关系的无常。
少年时,闰土一声声“迅哥儿”十分亲切,他们在雪地里设网捕鸟,去海边捡拾贝壳,那段时光,满是同龄人的投契与欢喜。
三十年光阴流转,当两人再度相逢,鲁迅满心期待能重拾旧日情谊,闰土却在开口时恭敬地唤了声“老爷”。
这声称呼将两人远远隔开,年少时那份纯粹的友谊,再也不见踪迹。
生活中,也有不少人因意气相投、步调一致而成为朋友,最终却抵不过岁月变迁,走向各自离散的结局。
冯唐也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及人际关系的变化,他指出:
最初站在同一起点的人们,经过十年、十五年或二十年的光阴,在名声、财富、地位等方面的差距逐渐显现,人生轨迹便有了分岔。
年轻时,意气风发,无忧无虑,身边总不缺呼朋引伴的热闹;
中年时,忙于生计,疲惫奔波,连维系简单的“点赞之交”都显得勉强;
年老时,孤独渐生,回忆翻涌,只能在过往的片段里寻找曾经的温暖。
那些曾经形影不离的人,终究在时光里,慢慢走散。
很认同《半生素衣》中所说的:
“与其相见,不如怀念,与其攀缘,不如随缘。人生不过是一场旅行,你路过我,我路过你,然后,各自修行,各自向前。”
成年人的世界,本就是一场不动声色的告别,没有大张旗鼓的疏远,只有心照不宣的默契退场。
别再执着于谁的陪伴,一个人也可以走向广阔世界,享受山河的馈赠。
人生这趟旅程本就短促而有限,若不曾见过别处壮丽的景致,不曾体验过他乡的风土人情,未免太过遗憾。
如书中所说:“看一回人的风景,犹如读一本历史,一本哲学,你从此看问题、办事情,心胸就不那么狭窄了。”
人生海海,山山而川。
当你一步步拓宽心灵的疆域,让心境变得如天地般辽阔,这漫长又短暂的一生,便再没有什么事是容纳不下的了。
而那些在旅途中遇见的风景、沉淀的心境,恰能成为我们面对聚散离合时的底气。
它让我们明白,人生的温暖从不只依赖朝夕相伴的热闹,更藏在历经山河后的通透与释然里。
那些陪我们走过一段路的人,本就是上天馈赠的礼物,不必强求永远同行。
很认同一位诗人曾说过的话:
“任何关系,走到最后,不过是相识一场,有心者,必有所累,无心者,亦无所谓。”
看淡人来人往,才能轻装前行;不困于人情冷暖,方得自在从容。
孤独从不是意外的插曲,而是每个人必然要踏上的旅程。
因为热闹的聚会终会散场,亲密的朋友也会慢慢走远,要明白,有些路必须独行,有些领悟只能独自完成。
作家刘同曾在火车上遇见一位独自旅行的女生。
起初,刘同以为她只是心情不好,或是逃避什么才一个人出走,交谈后才得知她是特意独自旅行。
她戴着耳机望着窗外,偶尔翻动书页,或是和邻座的陌生人闲聊,看起来十分享受旅途。
相邻铺位的几个年轻人,虽然结伴而行,却各自捧着手机刷着视频,全程几乎零交流。
而这位独自旅行的女生,既能享受一个人的宁静,也能自在地融入临时的社交圈,像一株向阳而生的植物,在旅途中汲取着温暖与力量。
退休前总觉得独处是寂寞的代名词,如今才明白,那些无人打扰的时光,是自我修复的良药。
人生需要留白,才能重新积蓄能量。
贾平凹曾在作品《自在独行》中,提到自己的经历。
他在小有名气后,也曾渴望交朋友,但时间一长,频繁的社交让他倍感困扰。
后来当众人追逐名利时,他退到城郊租下农舍“静虚村”,开启漫长而丰饶的心灵独行。
隐居的日子里,他经常邀三五好友围坐,或在村口看村民扛锄头下田,感受朴实的烟火气,写作疲惫时,便到黄土高原上走走,看看广阔的田野,让心情放松。
最终,他在独行中达成了精神自洽,更在文学之路上深耕不辍,斩获诸多文学大奖。
正如贾平凹所言:“独行是一场心灵的隐居,真正的洒脱来自内心的安宁。”
不必迎合他人期待,不必遵循世俗标准,只要活出自己的节奏与韵味,便是最好的人生境界。
当我们学会与自己相伴,在独处中聆听内心的声音,便会懂得:
所谓自由,不过是在独行的风景里,把日子过成自己喜欢的模样,让生命在安静中蓬勃生长。
很喜欢林语堂在《人生的盛宴》中的一句话:
“孤独这两个字拆开来看,有孩童,有瓜果,有小犬,有蚊蝇,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的巷子口。”
孤独可以是温暖的、有内容的,它藏在日常的烟火里,是一个人与世界温和相处的瞬间。
余生珍贵,不必为他人的目光所困,也不必为过往遗憾所累。
将孤独沉淀为力量,纵然无人共赏,却自有万千星光,照亮每一步前行的路。
百岁老人日野原重明在《活好》中曾言:
“生命存在于我们能够支配的时间里。”
退休后,我们终于能卸下职场社交的疲惫,不必再为了合群而勉强自己。
这份独处的时光,反倒成了我们学会与自己好好相处的起点。
从以下三点做起,将生活的主动权握在手中,让每一刻都为自己而活。
(1)少内耗:给心灵松绑,为生活减负
复旦大学的王德峰教授在退休后曾说:“人生的下半场,要学会做减法。”
年轻时我们总在经营人脉,退休后才发现,真正值得维系的关系,一只手就数得过来。
人的心理能量是有限的,过度消耗在在无意义的人际关系揣测,与自我怀疑的思虑上,便没有精力去经营生活。
与其纠结“谁疏远了我”,不如把时间留给自己。
学着与自己对话,那些未竟的遗憾,是否真的无法弥补?那些遥远的担忧,是否真的会发生?多数时候,答案是否定的。
退休后的内耗,不过是自己给自己设的牢笼,打开心门,阳光自会照进来。
(2)多出门:身体和灵魂,总要有一个在路上
楼下的张大爷,70 岁时带着老伴的照片,走过 20 多个国家,用镜头记录下不同的风景。
他翻着相册说:“老伴走后才明白,想做的事别等,怕这怕那什么都做不成。”
退休后不必再为工作奔波,不必再为生计操劳,只要愿意走出家门,世界便在眼前铺展开来。
无需等朋友同行,一个人也可以出发,就像徐霞客用一生证明的那样,最美的风景永远在路上。
即使不去旅行,哪怕去菜市场看看新鲜的蔬菜,去图书馆读一本好书,去社区参加一次活动,都能让生活焕发新的生机。
多出门走走,不仅能发现美,更能让心灵保持年轻。
(3)常读书:在文字中,遇见更辽阔的世界
退休后才真正体会到,读书是最低成本的旅行,也是最便捷的成长方式。
退休后的阅读,不追求数量,也不苛求理解,更没有功利目的,只为在文字中遇见更好的自己。
就像陶渊明说的“好读书,不求甚解”,重要的是在文字中获得心灵的慰藉。
读历史,能看透人际聚散的无常;读哲学,能学会与孤独和解;读文学,能在别人的故事里照见自己。
退休后的气质,藏在读过的书里,那些读过的文字,会悄悄融入你的血液,成为你面对生活的底气。
▽
退休后,我们终会明白:人生的下半场,孤独是常态,自由是选择。
不必遗憾朋友的疏远,因为每个人的生活轨迹终将不同;不必害怕独行的时光,因为那正是灵魂生长的最好机会。
就像梭罗在《瓦尔登湖》中所言:“我爱独处,我从没遇到过比孤独更好的伴侣。”
当你真正学会了与自己和解、靠自己摆渡,哪怕这一路风雨兼程、无人常伴左右,也能心怀笃定,不慌不忧,在独行的时光里活得自在从容。
联富配资-联富配资官网-配资哪家好-券商按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